網購世代當道,見到靚鞋想買又怕尺寸唔啱?JNW今天就教大家3個步驟買到正確合穿的鞋子尺寸,包準一次就買對!

 

第一步:測量腳長,腳寬與腳厚度(兩隻腳都要量)

決定鞋碼的重要關鍵就在你的腳掌長度與寬度,許多人都只記得自己平常穿幾碼,但忽略了腳寬, 所以最好測量腳長與腳寬先~

另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大小腳的問題,我們也可趁此測量辨別哪隻腳較大,進而後續選碼時,以腳大的那隻為準,以免穿著時不合腳而有擠壓的不適感。

測量鞋子尺寸準備工具:

1.白紙

2.筆

3.尺(捲尺也可)

測量鞋子尺寸(左右腳都要量):

1.腳長:腳踩在白紙上,用筆在腳尖&腳跟最尖的地方畫一條線,線之間的距離即是腳長

2.腳寬:找到腳兩端最寬的地方(通常是在大拇指&小拇指下方的骨頭突出處),一樣做記號,記號之間的距離即是腳寬。

3.腳背厚度:用皮尺繞一圈測量腳圍,以判斷腳背厚度。雖然買鞋時一般人通常不太會測量厚度,這個動作是看你有沒有「高腳背」。通常腳背較高的人,容易有磨腳背問題,購買時盡量避開深口鞋或腳背設計較低的鞋款。

腳板寬

腳板寬度,是影響鞋碼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但常常被忽略! 以9.5cm當一個分水嶺,大於9.5cm都可以算是寬腳板,假設你是腳長24cm、 腳寬9.8cm,大部份包鞋款穿大半號會比較舒適!尖頭鞋或鞋頭較窄的鞋款就比較不適合。

高腳背

通常腳背較高的人,腳背較容易有磨腳問題。

在選擇鞋款上則可以避開深口鞋(怕鞋舌磨腳背問題)或腳背設計較低的鞋款!

後腳跟

腳脖子與腳後跟較不明顯的人就可以算是沒有腳後跟。

這類的腳在選擇一些高跟鞋或淺口包鞋就比較容易有掉腳的問題,

可以利用「後跟貼」來加強或避開這些鞋款。

第二步:確認並對照尺碼

 以 JNW的鞋子尺寸對照表為例,得知我們的腳長與腳寬後,可利用剛剛測量的腳長與腳寬核對正確的尺碼。

不過,有時對照這尺寸表時會發現自己的腳長或腳寬分別落在兩個尺碼之間,比如說腳長23.5cm、腳寬9.5cm,雖然單看腳長該選235(37)號,但因腳寬超出235(37)號的平均寬度,建議選擇240(38)號較佳。

而 JNW的鞋子大部分版型正常,因此妳可以直接參考平常穿的尺寸~(若為特殊版型一定會在商品頁中註明

第三步:自身腳型與平常穿鞋習慣

確認了欲穿的正常尺碼後,也要考量到自身腳型與平常穿鞋習慣~如果腳板較寬且不喜歡穿太合腳的,那麼版型偏大的鞋款也不一定要選235(37)號,可斟酌選平常尺寸240(38)號。

以下舉例說明~ 4種不同腳型的女孩現身說法:

腳型真要細分也許有百百種!來看看別人都怎麼選鞋吧~

標準板

腳長24cm/腳板正常/拇指外翻/一般腳背/後腳跟明顯。

我腳長介乎23.8cm差一點點24cm,但因為拇指外翻,喜歡舒適都穿38碼,

遇到冬天自己本身會穿厚襪或靴子類就會帶大一號39碼(個人喜好)!

我腳偏瘦但拇指外翻,喜歡選擇包鞋款,因為很好Hold住不易掉腳,

但在選鞋會避開細帶一字設計!

肉肉腳

腳長24.5cm/寬腳板/第1到第3腳趾長。

平常幾乎都穿39碼,遇到偏小的版就會直接穿到40碼,前3根腳趾頭差不多長,會盡量避免鞋頭太尖的鞋子,避免久穿腳趾都擠在一起,另外淺口鞋也會盡量避開,選鞋也喜歡挑鞋頭較寬的鞋款,穿起來比較舒適!

寬腳板+高腳背

腳長24cm/寬腳板/高腳背。

因為寬腳板,且腳背也高,大多直接帶大一號穿39碼,讓鞋內的空間足夠!

但如果是涼鞋或拖鞋就會穿38碼,長度足夠就好,

另外因為腳長不足加上寬腳板,穿39碼的淺口鞋跟高跟鞋容易有掉腳問題,

如果剛好是尖鞋頭穿38碼又會覺得擠腳,這類鞋款就會盡量pass!

會改穿腳背設計較高包覆較多的深口鞋,或選有踝帶設計的跟鞋更好駕馭!

瘦瘦腳

腳長23.5cm/腳板偏瘦/一般腳背/後腳跟明顯。

一般選鞋會以37碼為主,因腳板偏瘦,所以不太會去選擇高跟鞋或淺口包鞋,

避免遇到鞋內空間太多、不夠包覆會不好行走的問題,

偏大版或者鞋頭較寬的就會直接帶小一號36碼!